公司新闻 分类
半岛彩票官网下载安装【农业农村】关于新形势下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发布日期:2024-01-28 浏览次数:

  半岛彩票网原标题:【农业农村】关于新形势下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几点思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为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营主体持续壮大。截止2022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276家,家庭农场3957家,全市运营较规范以上合作社5267家,占总数的72.39%;按照有种养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订单销售、有加工储藏的“五有”标准办实合作社3980家,占总数的54.7%;合作社带动农户总数达21.9万户,其中脱贫户6.53万户。引导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3家、省级示范社492家、市级示范社732家,注册商标188个,农产品入选甘味品牌名录合作社9家,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合作社66家。引导创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2家,市级181家,推荐会宁小科种植家庭农场等30家评定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累计达到62家。

  (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靖远云峰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打造成集研发中心、孵化实训基地、养殖技能培训基地、兔肉深加工、枸杞种植基地、沼气生产基地及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基地,跻身为白银市市级众创空间。会宁县文兵农机合作社建立“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合作社+基地”的高端化研发体系,研发生产了适宜丘陵山区地带使用的履带自走分级装袋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会宁全县马铃薯产业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44亿元,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三)稳粮增产持续发力。广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纷纷投身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撂荒地整治等工作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抢抓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春小麦示范基地建设机遇,流转土地22000亩,托管土地2000亩,辐射带动会师镇西燕村等周边农户1253户,直接受益农户1500余户。景泰县阜春家庭农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优沃的土壤条件,利用自有耕地200亩和流转周边农户撂荒耕地100亩,发展红枣种植和肉羊等特色养殖业,经过8年的发展,产业链已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储藏及销售等多个领域,年产值8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靖远县吉富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研发生产的1S-250深松机共示范推广使用达2000台,覆膜侧沟种植玉米,鲜穗产量及籽粒产量均增产显著,每亩分别增产109.5kg、和72.7kg,增产率分别为8.47%和10.21%。

  (四)联农带农成效明显。持续将吸纳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的“运营较规范”合作社作为服务指导重点,引导合作社将产业到户资金入股的已脱贫户全部吸纳为成员,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建立。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202人入社,每人每月平均工资2800元左右,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组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年达8场次1000人次。累计向脱贫户免费发放种子16000余斤,小型播种机20余台,技术服务300余次。平川区宇太苑坤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集林果种植、林下养殖、观光采摘、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脱贫户69户,常年务工人员8人,年支付务工收入60余万元。白银绿珠农场依托优美自然环境,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化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蔬菜、花卉、经济林面积达1000多亩,年营业额从原来的30万元左右发展到500万元左右,辐射带动四龙镇、强湾乡等乡镇的41户农户,亩均增收800元,为当地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一是主体发展思路不清晰,积极性不足。部分经营主体发展思路不清,对发展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如何开展技术服务、产品怎么销售等缺乏规划,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认为创建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要耗费精力准备大量资料而又没有奖励资金,还不如不干。

  二是主体重视程度有差异,运营不规范。对自身发展较为重视的经营主体,在农经部门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但部分经营主体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运作管理随意性大,发展活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吸引力。

  三是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种养殖产业,体现区域特色的不多,缺乏叫得响、拿得出的特色品牌。产业基地辐射半径多在本村与邻村区域之间,难以拉动市场,限制了产业化的深层次发展。

  四是扶持资金总量少门槛高,主体融资难。扶持政策原则性强,多数经营主体规模小、层次低,达不到扶持要求,享受不到资金支持。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金融机构放贷额度小、贷款期限短,有些甚至不愿意放贷。中央对支持农业企业、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金融机构按其行业规则运行,对合作社抵押物不认可,更加大了合作社融资贷款难度。

  (一)加大培训力度,解决“带动难”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体系和农民科技教育培养平台以及互联网教学手段,扩大农民职业教育的受众数量,同时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精准培训。鼓励支持学生学农务农,引导农业院校办农教农,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农村青年和新农人。同时兼顾小农户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构建政策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涉农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明确财政补贴资金投入重点,给予不同阶段的主体生产运营指导。通过项目扶持方式,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引导各类主体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在农机购置、农资材料采购、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引导针对服务农村为主的小型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服务策略,根据不同主体区域的特点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开发适合本地的信贷产品。以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定制金融服务产品,允许有能力的企业提供贷款保证担保。

  (三)引导规范建设,解决“弱小散”的问题。引导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从事规模化生产,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对小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以委托流转、股份制合作流转为手段推动连片流转,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资供应链和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开拓农产品直供、农耕休闲等多种形式。通过产业协会、家庭农产联盟等形式,培育一批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四)提高科技水平,解决“创新难”的问题。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大力支持和推动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通过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创造驱动条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目的,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质量。鼓励支持科研工作者到新型经营主体中兼职,获得相应的福利报酬,促进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加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组织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使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